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,环渤海腹地,北临北京,东与天津交界,南接沧州,西和保定及雄安新区毗连,1989年4月,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,现辖6个县(香河、大厂、永清、固安、文安、大城)、2个县级市(三河、霸州)、2个市辖区(广阳、安次)和国家级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。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,共有90个乡镇、3220个行政村。
区位优势得天独厚。廊坊背靠京津,面向雄安,地处北京、天津和雄安新区“黄金三角”核心腹地。主城区距北京天安门广场40公里,距天津中心区60公里,距雄安新区80公里,距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70公里,距天津港100公里,紧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,是国内唯一一小时车距内拥有三个国际机场、一个特大港口资源的城市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实施,廊坊全域都处于重大国家战略支撑带动之下。
历史沿革源远流长。4000年前,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。“安墟”即为今天的廊坊安次区。现地域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封疆,秦时分属渔阳郡、广阳郡,汉唐时属幽州、蓟州,宋辽时属河北东路、南京道,元时属中书省,明时属顺天府,清时属直隶。解放初期称河北省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1969年行政中心由天津迁至廊坊,1974年改称廊坊地区,1989年撤地建市。
人文传承积淀深厚。廊坊自古名人辈出,西晋文学家张华、唐代大诗人王之焕、被毛主席誉为“大事不糊涂”的北宋名相吕端、宋代文学家苏洵、元代名相史天泽、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刘六刘七、闻名中外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、着名京韵大鼓“白派”创始人白云鹏等一大批历史杰出人物都在廊坊大地上留下了印迹。清朝末年,义和团在此取得抗击八国联军的“廊坊大捷”。廊坊地名源自五代时期,安次人吕琦(名相吕端之父)在后晋任兵部侍郎,在家乡建一所大庄园,被当地人称为侍郎房,后以此为村名。19世纪末,京山铁路在此设站,站牌名为廊房,建国后逐渐把廊房写作廊坊。
自然资源蕴藏丰富。除北部三河境内有76平方公里低山丘陵外,全域98%面积为平原,地势平缓,平均海拔13米。土壤肥沃,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。地处海河流域,水系比较发达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、天然气、煤炭、地热、石灰岩、白云石、硬铁矾土等矿产资源,具有较高开采价值。
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。深入开展污染治理、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,PM2.5年均浓度降至37微克/立方米、同比下降11.9%,优良天数达到264天、同比增加12天,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。
城乡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。全市改造老旧小区164个,棚户区改造新开工5881套、基本建成2670套,市县建成区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完成,南水北调受水区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实现全覆盖;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928元,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;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,改造农村厕所4.7万座,新改建农村公路346公里,城乡面貌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。
2021年,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、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、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,多措并举保运行、稳增长,经济保持稳中加固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.4%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.4%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.3%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.5%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0.1%、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29.8%,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%左右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%左右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外贸进出口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、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均居全省前列;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、余额存贷比均居全省第1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