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综述
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,环渤海腹地,北临北京,东与天津交界,南接沧州,西和保定及雄安新区毗连,1989年4月,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,现辖6个县(香河、大厂、永清、固安、文安、大城)、2个县级市(三河、霸州)、2个市辖区(广阳、安次)、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廊坊临空经济区。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,2021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553.82万人。
区位优势得天独厚。廊坊背靠京津,面向雄安,地处北京、天津和雄安新区“黄金三角”核心腹地,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,素有“京津走廊明珠”之称,全市境内铁路、高速、国省干道纵横交错,路网密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。主城区距北京城区40公里、距天津城区60公里、距雄安新区80公里,距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70公里,距天津港100公里,紧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,是一小时车距内坐拥有三个国际机场、一个特大港口资源的城市。
历史沿革源远流长。4000年前,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。“安墟”即为今天的廊坊安次区。现地域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封疆,秦时分属渔阳郡、广阳郡,汉唐时属幽州、蓟州,宋辽时属河北东路、南京道,元时属中书省,明时属顺天府,清时属直隶。解放初期称河北省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1969年行政中心由天津迁至廊坊,1974年改称廊坊地区,1989年撤地建市。
人文传承积淀深厚。廊坊自古名人辈出,西晋文学家张华、唐代大诗人王之焕、被毛主席誉为“大事不糊涂”的北宋名相吕端、宋代文学家苏洵、元代名相史天泽、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刘六刘七、闻名中外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、着名京韵大鼓“白派”创始人白云鹏等一大批历史杰出人物都在廊坊大地上留下了印迹。清朝末年,义和团在此取得抗击八国联军的“廊坊大捷”。廊坊地名源自五代时期,安次人吕琦(名相吕端之父)在后晋任兵部侍郎,在家乡建一所大庄园,被当地人称为侍郎房,后以此为村名。19世纪末,京山铁路在此设站,站牌名为廊房,建国后逐渐把廊房写作廊坊。
自然资源蕴藏丰富。除北部三河境内有76平方公里低山丘陵外,全域98%面积为平原,地势平缓,平均海拔13米。土壤肥沃,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。地处海河流域,水系比较发达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、天然气、煤炭、地热、石灰岩、白云石、硬铁矾土等矿产资源,具有较高开采价值。
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。深入开展污染治理、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,PM2.5年均浓度降至37微克/立方米、同比下降11.9%,优良天数达到264天、同比增加12天,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。
2022年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,在市人大、市政协监督支持下,认真落实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重要要求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较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%左右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%左右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%左右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%左右,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。
协同发展纵深推进。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获批,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“总体方案”的“一方案三清单”即将印发;举办第四届北三县与北京市项目推介洽谈会,总投资280.7亿元的37个合作项目签约落地;新一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现“跨区域通办”,大运河京冀段全线旅游通航,厂通路跨河桥梁工程开工建设,直达北京国贸的“定制快巴”开通运营,京唐铁路建成通车,北三县融入北京半小时轨道交通圈。临空经济区建设全面提速。临空会展中心、国药科技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,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,外贸进出口总量实现翻番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%,投资增速和拉动点数在全省13个重大平台中均居前列。南部县(市)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步伐加快。主动对接雄安新区总体规划,五县(市)国土空间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,白沟河固安段治理工程基本完工,56家企业产品列入雄安新区项目采购目录,“雄安质量、廊坊贡献”持续深化。
项目建设势头强劲。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。实施重点项目提质提效行动,建立“七个项目库”,实施“四色管理法”,出台专项考核办法,组织3次项目开工活动,开工项目502个、总投资1860.5亿元;预计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74.2亿元,投资完成率136.6%,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。招商引资成效显着。成立专门招商机构,举办线上线下招商活动1800余次,签约项目541个、总投资2794亿元。争取政府债券289.9亿元,有力支持了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。
实体经济提质增效。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加速壮大。把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作为全市“一号工程”,编制发展规划,制定支持政策,开展全球招商,签约项目44个、总投资381亿元,在建35个、总投资274亿元,“三通一达”等头部企业区域总部落户,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,入选中国快递示范城市、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。产业集群提档升级。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提速发展,特色定制家具、绝热节能材料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,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、同比增长15%以上,超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达到7个,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0%以上,9家企业入选省首批产业集群“领跑者”企业。创新能力持续增强。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10家、增长200%,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88家,新增省级科技研发平台11家,固安、安次、三河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省前十。民营经济贡献突出。预计营业收入突破1.2万亿元,贡献全市60%以上的GDP、70%以上的税收、80%以上的劳动就业。
市场主体得到保障。政策红利加速释放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,出台“1+20”政策体系,退减缓税费136亿元、惠及市场主体41万户次,预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7亿元;获得中央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2164.5万元,居全省第一。助企帮扶深入推进。开展“走千企、访万户、解难题、促发展”活动,走访企业近3万家,协调解决融资、用工等问题2900余个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。深入实施“五大环境提升工程”,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、全流程网办率和电子证照应用等工作全省领先,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从7月份第115位跃升至第13位、全省排名第3位。市场主体达到58.1万户,同比增长9.8%。
承载能力显着增强。开放平台能级提升。全市开发区营业收入预计增长10%以上,实际利用外资全省第一。廊坊自贸区新增市场主体1323家,4项制度创新案例全省推广,2项改革试点经验入选《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报告2022》;大兴机场综保区顺利封关运营;举办廊坊经洽会,圆满完成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廊坊承办任务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高标准完成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,PM2.5、PM10、优良天数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;重点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,优良水体比例超额完成省定任务,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;江水消纳量创历史新高,成功创建北运河等5个省级水利风景区,水环境治理经验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。
城乡建设扎实推进。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完成“三区三线”划定,启动中心城区详细规划体系编制。开工棚户区改造10496套、建成6520套,改造老旧小区210个;“四引水系连通”工程扎实推进,南水北调北三县供水工程开工建设;光明道立交桥建成通车,大兴机场廊坊城市航站楼正式启用,开通廊坊直达省会高铁;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,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扎实推进,新型智慧城市启动建设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。粮食总产量达到30.6亿斤,实施重点农业项目134个;新改建农村公路315公里、农村厕所3.8万座,建设美丽乡村135个;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20623元,预计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.9个百分点。
民生事业全面进步。扎实推进民生实事。圆满完成20项民生工程,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1.4%。建成学校项目18个,实施医院项目8个,在全省率先开通5种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,180万人次享受到职工门诊共济待遇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验收中获评“优秀”。全力维护安全稳定。建立“五个一”机制,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系列行动,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积极防范化解金融、房地产等领域风险。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。精准落实各阶段疫情防控措施,有效处置突发疫情,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尽最大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。
(发布时间:2023年1月28日)